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而漳溪黄龙岩,碧水绿波托龙洞,奇形仙石矗高嶂,有仙有龙,两相兼备,实不多见。
七月,一个细雨纷飞的午后。我怀着敬慕的心情来到黄龙岩,如一个虔诚的圣教徒来这里探寻那流传千年的畲族文化。
细雨飘荡,给神秘的黄龙岩遮盖上了朦胧的面纱,这也更加深了它的神秘感。
雨从狮湖水库上山,我从狮湖水库上山。一步,我迈进了六百年的黄龙岩。风吹百年,雨打百年,遥望远山,细雨潇湘。
“龙口吐涎”,那水从十米多高的龙口奋不顾身一跃而下,毫不怜惜自己的生命,这是因为他们知道,现在的舍弃自己就是为了以后的再生。这水流,已愈百年。再潜入“地下龙宫”,导游介绍说,传说中的小黄龙为了畲族的百姓安居的生活,不惜与安逸的家断绝关系。小黄龙流浪在外,没有家住,畲族百姓便在漳溪的一座风水宝山上开辟了一个洞,建造成一个舒适别致的小龙宫供它居住。它也就把家安住在偏远的蛮荒之地。黄龙宫中洞套洞、岩连岩、厅接厅。据考证有天然形成九厅十八弯,大的有400多平方米,小的厅也有100多平方米。厅内又有各式石笋、石花、石屏、石帘、石柱、石幔、石蘑菇群、石将军帽、石虎床、石佛像、石仙女等或插其中、或悬其上、或立其间、或置其面、神工鬼斧、千姿百态、神秘莫测,景色奇绝,俨然是一座巨大的石雕艺术殿堂。其实小黄龙在这里也不是孤独的,黄龙洞左右依偎着燕岩、鹰岩、布狗岩、螟岩、牛岩等5个岩洞,还有这些燕、鹰、狗、牛与它相伴。
一出洞口,别有洞天。洞口旁边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赤阙群,经雨水一洗,越发越青翠。导游说这是上万年前恐龙的食物。悠悠一晃而过,已逾万年,或许生长在这里的赤阙群并不知道这世事的沧桑,人事的变迁。它们只知道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枯枯死死,生生长长。而今不变的就是一丛丛,一簇簇,一岁一枯,春华秋实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它就在养育了畲族儿女的这块热土上生生息息,这难道不正象是畲族壮士那不畏艰险、与天斗、与地争的创业精神吗?
黄龙岩, 畲族的象征,畲族的风水宝地。